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并在2020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引育发展新动能。文旅融合发展不仅能提升城市文化的“软实力”,还能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需要在地域特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利用好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启体验历史新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记载着各民族世代相传、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蕴含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潜在市场价值。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充分挖掘这些遗产的潜在市场价值,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一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驻景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经典旅游项目中,增强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游客互动乐趣,增加求知收获,彰显地方特色。二是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事旅游。以各地传统节日、民族节日、灯会花会庙会、祭典仪式等民俗活动为主题,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事旅游。这不仅能让游客感受到节日文化,进而保护非遗文化,还有利于形成地方特色旅游资源。三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场馆。建设集展览售卖、体验研学、生产制作等为一体的“观光体验工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体验经济挂钩。这不仅能让游客身临其境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实现文化传播和产品经济的有机整合。
“旅游+乡村文化”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旅游作为连接乡村和城市的桥梁,能够带动乡村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等。因此,文旅融合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一是打造特色乡村文化业态。在保护乡村现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注重乡村文化的挖掘,通过讲好乡村故事以及对原乡、原俗的乡村体验,让游客感受到乡村地域文化的魅力,满足游客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形成涵盖慢生活、美食养生、民宿、农特产品的文旅产品体系,推动乡村旅游产品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的结合,不断创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产品和新业态。三是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后,应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景观,并对生态环境景观进行修复和美化,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红色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旅游是活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是彰显革命精神、爱国精神的重要载体。一是以红色旅游为载体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不仅体现在景区的革命遗址、文物上,更应该从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维度满足游客的需求,让游客在游览中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加深游客对红色文化的体验度。二是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加大资源整合能力,红色旅游景区加强与本地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景区结合发展,加强与沿途其他省市旅游景点的合作,有效串联红色革命遗址,带动红色旅游由点到面的联合发展。三是建好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不仅要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服务,更要承担起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依托红色文化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将研学活动与红色旅游结合,让游客在游玩中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旅游+历史文化”注入文化古城发展新活力。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竞争的软实力。历史文化古城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塑造历史文化古城的旅游形象,为古城发展注入新活力,打造旅游强市。一是突出历史文化古城特色。由于历史文化古城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因此需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古城独特的文化特点,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及服务,塑造独特的古城形象,增加其在旅游行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二是注重历史文化古城氛围营造。在对古城开发的过程中,要对古城原有风貌进行复原与保护,采取遗址公园、主题文化公园、文化街区等模式,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古”氛围。三是注重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运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扫码技术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活化历史文物,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更智能的服务。
“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我们要着力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着力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着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引育发展新动能。
上一篇: 中国电影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与垄断防治
下一篇: 加快推动网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网©蒙ICP备19002624号-4
技术支持:内蒙古云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