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坚定了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本报推出“砥砺奋进 新时代再铸新辉煌”系列报道,回顾非凡历程,展望美好未来,引导生态环境系统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沿着生态文明之路坚定地走下去,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生态文明之基越发坚实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首站就是乌江。在化屋码头,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引、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都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些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的每一次考察调研、重大会议和重要讲话中,都有突出体现。
——“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启迪我们,必须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启迪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启迪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态环境要有保证。”“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启迪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厚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成色。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启迪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启迪我们,必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如今,通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于生态文明的理念,我们的认识更加透彻;对于生态文明的要义,我们的把握更加全面;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的贯彻更加有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我们奋进的动力更加强大。
一曲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交响,正在神州大地激荡。
生态文明之路越发宽广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当代中国发展最动人的旋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各地各部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更加深厚。
——绿色理念融入国家战略。
匠心独运丹青手,万里山河起宏图。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一个个重大战略,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经络”,促进各大区域板块良性互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这些国家重大战略的谋划实施过程中,绿色发展理念一以贯之,绿色发展导向旗帜鲜明,绿色发展要求清晰明确。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清船清网,禁捕退捕,生物完整性指数不断回升;腾退岸线,污染治理,流域生态功能持续恢复……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步。河南围绕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启动八大标志性项目;陕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面积2000平方公里;甘肃推进祁连山保护等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各地各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搭建起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出绿色答卷。北京强力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河北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白洋淀水质不断改善,功能逐步恢复;天津有序推进875平方公里湿地保护修复项目……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美起来”,“心肺之患”得到有效治理。
长三角绿色一体化蹄疾步稳。在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制定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截至目前,已推出73项制度创新成果,并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推广复制。
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中,我们都能看到,绿色元素全方位融入战略擘画、全过程融入战略实施。
——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安徽马鞍山市,地处长江岸边的薛家洼生态园,过去这里集中着3家非法码头、7家“散乱污”企业,经过综合整治,如今已成为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生态岸线和城市生态客厅。薛家洼的绿色转身,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剪影。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协同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全国所有省份“三线一单”省级成果均完成政府审议和发布工作。划定了共计约40737个环境管控单元,其中优先保护单元16834个、重点管控单元17271个、一般管控单元6632个。
在法律地位确定方面,2021年3月1日实施的《长江保护法》,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法律。在地方上,14个省份通过地方人大立法,为“三线一单”编制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结构调整效果显现。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2020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5%,比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1%,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约22%。
能源结构调整持续优化。经初步核算,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9%,比2005年大幅提升了8.5个百分点。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2020年的56.8%。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1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603万辆。铁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例较2017年增长近两个百分点,水路货运量较2010年增加了38.27亿吨。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持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10个省份和77个城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同时,在能源、工业等领域开展绿色低碳相关试点示范,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
上一篇: 让快递包装“绿”起来
下一篇: 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格局
版权所有: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网©蒙ICP备19002624号-4
技术支持:内蒙古云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