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471-3137508

全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主要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因此,海绵城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现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主要基于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将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进而达到更宜居、更安全、更节能、更生态的目标。

我们建设海绵城市,目的之一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城市内涝一般是指城市范围内的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其雨水消纳能力,导致城市地面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城市内涝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大类。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整治河道,以便上承雨水管网的雨水,下达排涝闸站排泄涝水;改造地下管网,增加排涝设施;增加调蓄和渗透能力,强力推行海绵城市开发建设模式。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构建排水系统信息化管控平台,研发城市暴雨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大力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大力开展人民群众宣传教育,推动城市雨洪管理政策法规建设,加强城市内涝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等。

众所周知,解决城市内涝不能仅靠提高地下管网的排水标准来解决,因为改造地下排水管网的工程投资巨大,同时也会引起诸如交通堵塞、影响市民生活等其他问题。尤其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中心城区,降雨量高度集中,一旦发生极端暴雨,仅靠建设传统的浅层地下排水系统难以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因此,可以适当考虑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等综合性调蓄措施,但在建设前一定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充分发挥深层隧道排水系统在应对超标暴雨和减缓面源污染方面的功效。

由于工程措施投资巨大,涉及面较广,技术十分复杂,实施难度较大,想短期内改变城市内涝现状十分困难,因此采用城市内涝防控的非工程措施,着力提高城市暴雨内涝预警水平,加强极端暴雨情景下的应急体系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建设海绵城市需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以上三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

通俗来讲,海绵城市措施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小海绵”,即狭义上的海绵城市措施,强调源头控制,通过生物滞留池、植草沟、绿色屋顶、调蓄设施和可渗透路面等措施来控制降雨期间的水量和水质,减轻排水管渠设施的压力,主要针对频繁发生的小雨事件。二是“中海绵”,对应的是排水管渠设施和排涝除险设施,通过管网泵站、地下深隧工程和大型调蓄工程等使雨水排放或滞蓄,可缓解遭遇中大雨事件的城市内涝。三是“大海绵”,即把城市周边的乡村、农田、河湖湿地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范畴,使城市的涝水有地可排。

因此,面对城市内涝、防洪抗旱、水资源安全及水生态安全等各种复杂问题,仅在小区尺度和城区范围的海绵城市建设难以奏效,必须从流域尺度上,与水系整治结合打造海绵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强调源头和末端结合,地下和地上结合,“绿”“灰”和“蓝”色紧密结合。

由此可见,当前不是海绵城市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实施过程存在很多困难。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老旧城区,因为人口密度很大、建筑物密集、土地稀缺,拆迁成本高昂,难以在短期内进行高密度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对排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也举步维艰。另外,城市内涝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地下管网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要达到抵御50年或100年一遇暴雨的标准,还应采取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和大型调蓄设施等综合性措施来应对,然而这些措施需要占用城区大量的地下空间,涉及地下空间规划和利用问题,这也是目前存在的痛点和难点。尽管海绵城市建设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但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现状,我们应克服一系列困难,继续努力全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如此才能将城市建设成为“不怕水”的城市。


版权所有: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网©蒙ICP备19002624号-4

技术支持:内蒙古云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