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解决养老问题已迫在眉睫。由于城乡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养老机构的不足,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的养老需要。因此,寻求以社区为依托的新型“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成为一种补充,在我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较好发展前景。同时,也是社会有温度的直接体现,不仅实现了劳动成果的延期收益,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老有所养是许多家庭关切的“家事”,也是“国之大事”。“时间银行”,顾名思义就是储蓄时间、提取时间的银行。在这个特殊的银行里,时间是唯一被认可的“货币”:志愿者或者低龄健康老人通过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的方式来储蓄时间,可以简单概括为“时间换时间、服务换服务,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是一种将互助养老和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的新型互助养老方式。
“时间银行”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
“时间银行”概念源于西方国家。其被定义为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可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是一种虚拟化货币交易的方式。目前全世界有超过1000个“时间银行”组织,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在我国的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时间银行”规模较小、分布零散,而且主要分布在如广州、上海、南京等几个大城市的个别社区中。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以“时间银行”模式发展为老公益志愿服务,促进为老公益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机制化,可以说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有关部门预测,“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如何将养老服务保障工作做实做细,让每一名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养老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互助养老的一种新方式,“时间银行”对于动员各类人群组建志愿者服务组织为老人提供服务、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一代帮一代、低龄帮高龄,服务换取服务、助人即是自助,是社会温度的直接体现。在“时间银行”里,居民们在良性互动中提升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稳定了对养老的未来预期。对整个社会而言,在积累养老服务体系中将可循环流通的养老“资本”,通过“时间银行”的良性运行、不断存储的“时间货币”,实现了劳动成果的延期收益。由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得以更加坚实,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重要举措。
“时间银行”作为互助养老的一种新方式,其积极意义在于:一是较好解决了家庭小型化等带来的家庭难以承担全部照料责任、社区养老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是传统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二是调动低龄老年人参与提供志愿养老服务,可更好发掘低龄老年人口群体的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经济和社会参与,进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参与感、价值认同感以及社会融入能力。四是促进志愿服务发展,有利于弘扬互帮互助,促进邻里和谐,重塑彼此信任、互相关爱的家园文化,进一步营造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基础,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五是“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的运行机制,鼓励志愿者通过自身努力付出换取未来养老服务回报,可一定程度减轻当前政府养老负担,也是养老服务市场化机制的具体体现。
推动“时间银行”的本土化创新
“时间银行”一般被打上外来文化的标签,在我国国内的认知度还须不断提高。“时间银行”实际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自2008年起,国家和地方层面都相继出台了相应的志愿服务政策,加上我国老年人对照顾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时间银行”得到快速发展,数量和规模都逐渐扩大。经过20多年探索,形成了以社区为主导、地方政府为依托和政策为支撑的本土化模式,推动“时间银行”的本土化创新。
一是国家层面的法律与技术保障开始逐步建立。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逐步重视,2017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志愿服务条例》以及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颁发的《关于推广使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通知》《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等一系列与“时间银行”发展相关的法律与技术,为促进志愿服务以及“时间银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是更多运营管理的创新探索与措施纷纷出台。在全国很多试点地区,出台了运营管理办法,为“时间银行”发展提供了指导与保障。一些城市较为重视“时间银行”发展,在制度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其中,一些地方制定了专门的建设及运营标准、管理办法、志愿者管理标准等标准规范,还有一些地方出台了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明确了“时间银行”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三是多数试点地区显示低龄老年人志愿者居多特点。低龄健康的“活力老人”,自理能力强、对晚年生活充满了想象,渴望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发挥余热、挖掘潜能、实现个人价值,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目前,在“时间银行”这个平台上,我国多个社区以“活力老人”志愿者服务者居多之特点,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大多是邻近居民,他们通过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活力老人”在帮助他人中得到了一种无法替代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可以看出,以前基于人情的邻里互助,现在转换成了公益性、精准化的“时间银行”模式,可使提供服务者积极性更高,被服务者也更加心安。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通过“时间银行”的良性循环,就这样有温度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是探索利用互联网手段赋能“时间银行”。“时间银行”储存的不仅是时间,更是爱心,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的充分运用更有效地对接需求,发挥更多的综合效益。“时间银行”能够盘活爱心,能够产生温暖效益,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能够让更多的人加入“时间银行”,建立长效机制,成为社会文明一道温暖的风景线。特别是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时代,我们更应该建好用好“时间银行”,让这种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和吸引力。目前,很多地区开始探索利用电子社保卡、手机APP和线上服务管理系统等方式,记录登记志愿服务及“时间银行”积分,保障志愿服务时间能够得到长期可靠的记录管理,为未来的通存通兑奠定了基础。
五是积极开展培训答疑与宣传活动。为持续扩大“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影响力,引导激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时间银行”项目,全国很多试点社区开展了以“时间银行,邻里互助”为主题的志愿宣传活动,旨在宣讲政策和开展培训答疑,在解答志愿者、服务对象、服务点困惑的同时提升总体服务质量,并在社会更大范围促使对“时间银行”的认知和提升居民认知度,也利于进一步挖掘和培养专业人才。
“时间银行”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时间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探索创新过程中以多样化模式和形式在各地区涌现,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缺乏权威制度支撑、组织管理形式不够明确,计量兑换、质量评价监督等服务规范标准不完善,延期支付方式不易得到信任和认同,信息化管理系统发展缓慢等问题,影响着其长远稳定发展,需要进一步针对性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首先,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的统一管理运营机制。结合试点地区发展实践,“时间银行”运营管理机制应坚持“政府主导、权威统一、通存通兑”基本方向,建议先由市级或更高层面的民政部门或老龄委等养老管理部门牵头,制定专门的政策规章制度,明确“时间银行”的定位、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组织保障和其他责权利等基本内容,提升规范性和公信力,择机进一步扩大范围和提高层级。同时,明确实施范围内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职责和协作机制,建立较为统一的包含市、区、街道、社区等不同层级的“时间银行”服务网络体系,统一落实好“时间银行”的管理、维护、监督和跟进等一系列工作。
其次,不断完善计量兑换、质量评价监督等服务规范标准。一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计量兑换标准。结合试点地区经验,鼓励各地在规范主要服务内容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服务活动的劳动强度、服务需求、服务质量、老年人自理能力等要素,分不同服务类别和等级,进一步建立健全时间货币的标准化计量和兑换规则,逐步探索在省级乃至全国层面制定更为权威的劳动强度评价等相关方面的指导标准,为“时间银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完善质量评价监督办法。重点参考被服务对象的评价、社区层面评价等多方面因素,不断完善服务质量评价监督办法,并建立服务质量与时间货币计量相挂钩的机制。
再次,通过政府参与提高公信力、健全积分兑换等机制。除了社区的直接参与以外,更高层级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起到良好的信用保证作用。同时,建议考虑分别建立短期和长期的时间积分兑换机制,为参与者积分实现提供更多选择。一是建立积分的短期兑换及转移机制。尽可能给部分时间积分拥有者提供利用积分兑换相应的服务或物资、积分转移或捐赠等较多选择。二是建立长效兑换机制。参考银行利息的做法,配套建立时间积分储蓄的合理增长机制,鼓励时间积分的长期储蓄,凭积分在未来兑换更多服务。三是探索将“时间银行”积分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对于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或其他便利等激励。
最后,探索建立更为完善和更高层级的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层面的服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建立更为完善的“时间银行”管理系统平台,将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信息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平台实现申请和获得服务、记录服务过程、服务时长计算与存储、收集服务评价、服务时长兑换等管理功能,探索“时间银行”与社保卡信息的联动管理。同时,深入总结现有部分城市在市级层面推行的经验,鼓励地方因地制宜,依托民政、老龄委等部门推进有关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市一级的通存通兑。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提高层级,最终建立全国层面的“时间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各地“时间银行”的通存通兑。
上一篇: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下一篇: 为家庭教育提供法治引导
版权所有: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网©蒙ICP备19002624号-4
技术支持:内蒙古云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