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471-3137508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这是中央基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针对产业运行面临的新环境新要求新矛盾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部门,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支撑,构成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支柱和关键枢纽。分析来看,现代产业体系与传统产业体系的区别,主要在于产业基础的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价值链的延伸化增值化高端化。与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凸显三个特征:一是创新性。创新体现在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在技术创新领域,需要持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在制度创新领域,需要企业在管理制度、作业程序等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性改革,从而提高生产效益。二是融合渗透性。主要体现在产业之间互相融合渗透,特别是信息技术对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渗透,服务业对工业和农业的融合渗透,通过知识溢出、技术扩散的效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包容开放性。把开放发展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更好吸纳国际创新要素,提高产业链的开放性、安全性与可控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围绕实体经济这个大国根基,推动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促进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提高人才与产业匹配度,加快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其一,聚焦实体经济发力,这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落脚点。我国已形成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也亟待提高,尤其是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基础能力不足,产业分工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偏低等。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更加注重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与互动,促进更多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融入实体经济,从而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其二,推动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这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过程中,要着力加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速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解决当前存在的科技和产业之间“两张皮”的问题;以数字化为牵引,积极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不断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其三,促进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这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提升金融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和实效,一方面,要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优化融资结构,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精准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针对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为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精准、普惠金融服务。

其四,提高人才与产业匹配度,这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保障。人才是第一资源,现代产业体系需要相应的大规模、多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但目前人力资源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高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较为缺乏,人才流动机制不畅。努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要优化人才结构。要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二是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版权所有: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网©蒙ICP备19002624号-4

技术支持:内蒙古云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