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471-3137508

知识产权为生物经济发展“蓄能发电”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生物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当前,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持续活跃,生物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并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生物经济是顺应全球生物技术加速演进趋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方向。

今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规划》围绕生物经济发展重点部署了大力夯实生物经济创新基础、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等任务。其中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高价值专利,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等。

“生物经济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其同时也为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着新思路和新路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宋伟表示。

强化自主创新 突破生物科技发展瓶颈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是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生物科技创新面广,创新态势活跃。截至2021年9月底,我国生物育种专利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今年3月发布的《COVID-19相关疫苗和疗法专利态势报告》指出,中国是新冠肺炎疫苗和疗法相关专利申请的最大来源国……这一项项成绩的背后,反映出我国实现生物经济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的加快。

生物能源环保产业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生物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借助生物技术将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堆沤还田、厌氧发酵协同处理等技术模式已比较成熟。比如,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利用厌氧发酵协同处理技术可年产沼气约50万立方米,为周边1200户住户供应燃气,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在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方面,纤维素制造乙醇等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成为当前发展重点,这类技术生产的生物燃料主要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可有效实现部分化石燃料替代。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率领团队经过20多年的持续攻关,研制出生物质多途径热解气化技术,成功突破了纤维素制造乙醇相关技术瓶颈。

“对于发展壮大生物经济来说,‘创新’就是‘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还面临不少挑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技术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表示。因此,《规划》将“创新”摆在生物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加快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生物科技自立自强。

贯通全链条 壮大生物经济产业规模

“十四五”时期,如何加速推动基础研究、创新技术向产业化迈进,为生物科技高水平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离不开知识产权的助力。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完成了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产业化之路任重道远。”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下称天津工业生物所)历时6年,实现了国际上首次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并且积极围绕该技术开展专利组合布局,正在稳步推进淀粉人工合成的工程化示范进程。为充分整合技术优势,加速推进我国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化发展,今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设立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该中心依托天津工业生物所,聚合“合成生物学使能技术专利池”“谷氨酸棒杆菌底层技术专利池”等多个专利池,不断挖掘底层高水平专利技术,助力国内合成生物产业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并且搭建平台及时发布专利组合成果,有效促进了合成生物技术的市场化运用与产业化建设。

专利导航工程在助力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运营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上海、江苏、黑龙江等地围绕生物医药与健康、生物育种等产业领域重点发力,部署开展专利导航工作,通过对区域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利信息分析,确认本土专利技术竞争优势,从而指引技术路径选择,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21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4000亿元,生物产业专利运营赋能经济发展效益明显。

当前,我国在微生物数据标准、企业药品专利和创新技术标准等方面已开展相应探索。随着《规划》的印发,国内对于生物技术领域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和使用同样呼声不断。专家认为,在知识产权制度的加持下,促进企业将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转化为技术标准,制定完善生物技术标准必要专利许可指南等,将成为主动做好生物技术布局,提升生物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生物经济创新链条长,从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的基础研究,到基因测序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的改进,再到产品研发和健康服务等,创新链条的每一环节都十分重要。”宋伟表示,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全链条与生物经济发展的创新链条贯通,健全生物经济知识产权全链条管理机制,能够为生物经济做大做强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实习记者 刘娜)

 



版权所有: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网©蒙ICP备19002624号-4

技术支持:内蒙古云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