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城市化率接近64%,城镇人口突破9亿。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给城市建设与管理带来很多难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保障水平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背景下,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多元化与价值取向多样化使得社会问题日益复杂。人们对当下城市治理的感知度不足、获得感不强和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十分普遍。城市治理要实现规范、专业、高效和优质的精细化治理,就必须在多个维度共同发力。
“法”治治“行”
制度主义的城市精细化治理强调城市治理的制度创新与政策供给,通过治理制度变革、管理流程再造、组织结构更新等形成更加稳定可控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构成城市中人、财、事、物、组织、权力、行为等规范运行的基本遵循和保障。制度主义体现了对行为可控、秩序可控和治理深度的重视和探寻。比如,由于受到“重权力归属、轻权力运行”的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而缺乏“过程意识”,会带来权力运行和执行的简单粗糙,可通过管理流程的再造加以改进。由以前的注重事后管理转变为注重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管理,就是一种精细化治理的改良过程。同时,城市精细化治理制度的有效供给,需要实现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上的权责统一,缩短行政链条,以提高城市治理规划及治理政策的效率,为城市治理各级、各类主体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提供制度支持。
“智”治治“能”
智治主导的城市精细化治理重视运用现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追求城市治理的智能化与高效能。
这是一个涉及多维度、多要素、多主体的系统耦合过程。这一过程主要通过智能感知、智慧管理、智能服务三条路径来实现。其中,智能感知是通过对人口、土地、产业、交通、环境等相关领域数据的全生命周期跟踪,实现数据采集、整合、开发和利用,实时掌握城市运行状况,以信息整合提升城市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智慧管理主要通过基础设施管网体系、社会信用体系、风险管控体系、协同治理体系及城市大数据管理决策体系建设,进行精准识别回应城市治理的个性化诉求,实现城市管理协同化、透明化、精准化的城市治理模式;智能服务主要通过“政务+互联网”的模式和方法,打造智能化政务服务及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高效、便利的公共服务。以信息技术主导的“智”治彰显了效能与速度的价值追求。它使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不确定变成确定,不可见变成可见,使很多决策变得更精准,使很多后果变得可以预见。所有这些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赋“能”。
“德”治治“心”
德治是从内心产生的一种软约束,是内心秩序的外在表现。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市精细化治理要重新找回“人”的价值,即基于社会个体满意度和获得感的治理。具体而言,一座城市的德治主体包括执政主体、社会主体和自我主体。其中,对执政主体应强调“为政以德”和“表率之德”。执政者心中要装着民众,宽惠使民,诚信务实,以聚民心。社会主体则包括新闻媒体、企业集团、社会组织等,他们影响着宣传、舆论、文化和艺术等社会意识与社会心理思潮,应坚守公德,以提升民众的价值感知度为己任。城市执政主体和社会主体是公共意识、公共心理、道德价值的主导者、推动者。对于自我主体,德治之事,功在自我,途径是自律。但有了正确的表率和公共价值的引领,自我主体的德治则有了肥沃的土壤。总之,“治心”犹如“养本润末”,心正、德正则行正,这是人文之城治理的基石。
“美”治治“俗”
城市的市容市貌是重要的软实力,这需要有精致理念、精心规划、精细管理来创建。首先,关注城市空间的末端链条或终端环节,重视城市中局部的、细节的和个体的要素。可以通过建立智慧景观综合管理平台、智能服务子系统与终端的设计联通起来,对城市的所有道路绿地、公园、广场、花草树木等终端数据进行收集和设计,突出特色,防止同质化,让人有耳目一新的体验,充满美感。其次,关注整体之美的设计。比如,最近几年的城市亮化工程发展迅速,一方面,让城市的“夜景观”更璀璨,给人们带来了时尚、现代、繁荣之美;另一方面,有效延长市民出行、消费、休闲娱乐的时间,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城市亮化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市政工程,要建立长效管养维护机制,比如可将路长制管理与部门巡查结合起来进行精细化治理等。最后,关注特色发展。如近十几年,全国积极开展的“创城”建设,如花园城市、宜居城市、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等,通过设定精细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达标创建,使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
新时代城市精细化治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顶层设计、系统治理、数据共享、协同高效,推进“法治”“智治”“德治”“美治”等多维度协同共治,逐步实现以资源配置更优化、居民生活质量更高、城市社会服务更全面、城市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便利为目标的内涵化、精细化治理,以契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上一篇: 充分发挥社区联防联控作用
下一篇: 医养结合,保障老人健康生活
版权所有: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网©蒙ICP备19002624号-4
技术支持:内蒙古云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