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做出了重要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不是简单地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给,还要通过活化乡村记忆这一文化内生动力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乡村记忆是乡村独特传统对乡民思想观念与认知习惯的一种文化建构,是乡村社会群体共享的集体记忆,是对乡村独特文化的一种情感所系。活化乡村记忆,就是要追寻人们灵魂深处的故土,在新时代赋予乡村集体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通过创造性丰富与发展乡村社会群体意识的文化凭借,铸牢乡村文化共同体意识,凝聚新时代乡村社会建设的文化力量,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活化乡村记忆
有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以乡村记忆为载体,以地域、血缘、族体身份等为核心的社会认同和以乡音、乡俗、乡情等为基点的文化认同,是当代乡村社会治理链接信任的原点。通过活化乡村记忆,强化乡土共同体历史与文化传承,可以不断激发乡村治理动力与活力,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乡村记忆的活化对乡村治理效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活化乡村记忆有利于凝聚乡村社会资本。乡村社会资本构嵌于乡村共同体关系及其关系链接的网络结构之中,是乡村共同体关系资本资源的要素或要素合成。认同、合作与信任等则是网络节点黏合剂。活化乡村记忆,需要有效保护与重构多元活态乡村文化特色与集体记忆文化遗产。为此,一方面,可以强化乡村社会成员之间以信任、合作、互惠为基础的共同行为准则和心理预设,在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多元多变的现实生活中,有效缓解因过度强调个体利益而导致的“集体行动逻辑”困境。另一方面,可以在乡村社会精英个体与群体外移性不断增强的现实境遇中,维持、修正乃至重塑社会信任与共同体归属感,抓住解锁乡村社会关系的关键钥匙,融合乡村共同治理所需资本的价值能量,不断提质增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多样社会资本要素与要素集合体。
二是活化乡村记忆有利于激活乡村主体活力。作为记得住乡愁和留得住乡情的重要载体,乡村记忆是新时代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活化乡村记忆,不断挖掘与弘扬优秀乡土记忆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乡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为此,一方面,可以重塑乡村主体“身份记忆”特征,使乡村记忆文化成为铸牢乡村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石,不断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导乡村振兴主体把血浓于水的浓郁乡愁、深厚乡情自觉融入乡村建设行动之中。另一方面,可以厚植乡村文化认同感,营造“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良好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构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格局,让乡籍精英主动参与乡村社会治理,以其自身的才智、经验、学识等教化乡民、造福桑梓、泽被故土。
三是活化乡村记忆有利于塑造乡村精神家园。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社会群体成员共同的“精神家园”。活化乡村记忆,需要不断延续乡村社会聚落纽带与历史文脉,擦亮乡村文化的底色。为此,一方面,可以通过复刻乡村社会主体共同历史文化,强化共有认知模式与价值观念,构筑共同的理想信念与信仰体系,活化乡民共同的精神栖息地,使乡民的安全感、信任感、希望感和理想感得到合理的寄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传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承续乡村群落独有的价值体系与人文精神,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凝聚乡村主体文化认同,涵养乡村民众心灵,激活新时代构筑乡村精神家园的智慧源泉。
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
集体记忆活化
活化乡村记忆,让乡村民众找到幸福感、安全感,让故乡游子找到依恋感、归属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背景下,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表征的科技革命,正在极大地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为此,实现现代科技与现代产业相融合、乡村记忆活化与现代科技时尚相融合,大力创新和发展乡村记忆的活化技术、活化理念、活化模式等,通过科技重现、审美再造、IP缔造等多种途径,在倾力表现乡土文化新时代内涵的同时,着力打造地方乡村记忆特有文化品牌,是新时代活化乡村记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集体记忆活化,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以数据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口承与文本记忆。乡村口承与文本记忆是在时序流转的历史变迁中经由口语、文字或其他文化信号保存下来的乡村社会的集体记忆,包括乡土风情、传统习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记忆的延续和传承。利用数据技术,将口承记忆转化为文本记忆、将文本记忆转换成数字记忆,借力口承记忆、文本记忆与数字记忆的多样态转化,传承好乡土历史文化。为此,一方面,可以通过数据技术将乡村非物质文化口承记忆与文本记忆录入归纳转换成乡村记忆数据库。以数字化乡村记忆文献形式助力乡村记忆的文化传播与发展,以及特色乡村数字化文旅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VR等数字技术呈现方式的沉浸式、交互性和复合感的体验特点,将乡村物质要素记忆,主要包括村史馆、民俗生态博物馆等乡村记忆物质要素、记忆场馆以及相关景观风貌等以数字化方式呈现,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乡村记忆文化活起来。
二是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肢体展演记忆。以特色技艺、民俗游艺、传统仪式等为载体,以肢体展演为核心的乡村记忆是一种身体表述实践,往往传达和表述着人们过往的经历、意象及回忆。流传千百年的民俗技艺、民间传统等失传与消亡,是活化乡村记忆中需要克服的短板。乡村集体记忆的延续,往往是通过实践和纪念仪式来保持和传承。科技赋能肢体展演记忆不是简单的刻录翻版,而是要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实现现代科技与时尚审美的有效重构,从而使乡村记忆得以更好传承与认同。为此,一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科技赋能重现乡土文化风情原貌,展演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让乡民重新体味流传久远的乡土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助力民间传统技艺复兴,打造传统技艺“产业集群”,形成围绕地方特色传统产业的乡村聚落群,特别是要吸引乡籍精英中的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投入传统产业发展之中,使“归雁经济”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三是以绿色低碳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记忆。乡村生产生活记忆是特定区域空间中的乡村社会群体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生产经验和生活理念的集体记忆。它主要通过特色农产品、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等生产生活器物等载体维系和呈现。绿色低碳技术赋能乡村生产生活记忆就是利用绿色生态理念与低碳科学技术重构乡村生产生活理念与模式,强化乡村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实现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要求。为此,一方面,可以通过绿色低碳技术复原乡村记忆中宁静古朴乡村的自然景观和特色原貌,特别要注重对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的保护和恢复,最大程度展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绿色低碳技术来活化生产生活记忆,彻底转变乡村发展理念,不断构建因地制宜的绿色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建立起经济效益好、环境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绿色产业结构体系,从而有效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
上一篇: 见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成就
下一篇: 推进乡村人才培训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网©蒙ICP备19002624号-4
技术支持:内蒙古云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