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471-3137508

长江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当代价值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中,山河地理形势往往具有信仰和文化的意涵。这种意涵既有内在性,又有赋予性。故对长江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应发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造就的独特的流域文化,同时应理解它何以被赋予空间意义,“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如此才能知行合一,“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使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力量。

长江文化在历史演变中形成

长江,从地理属性上来看,是一个东西向的线性空间。但如果将其作为流域文化来考察的话,不仅应具有空间观念,而且应有时间观念,将空间置于时间的维度中,才能全面认识和概括长江文化的意义。

长江与黄河并为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大河文明的典型标志之一。自然孕育了万物,人类的文化生成于万物,而文化的发展则与社会历史的变化相呼应。从古今演进的角度,我们大致可以将长江文化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来认识:一是远古与上古时期,二是中古与近古时期,三是近现代时期。

远古和上古的漫长历史,如遥远的星空,从三星堆到河姆渡等一系列先民文化遗存似茫茫太古天穹散布的星星,而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古代文化区域样态则是一个个星座。长江流域与远古、上古历史有关的诸多重要考古发现,成为探寻华夏民族与中华文明根系的凭依;沿江列国纷争与重组的史实,则可表明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凝聚力量。

中古和近古时期,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经历了从平行发展到互动激变的历史。西晋永嘉之乱开启了黄河流域的衣冠南渡”,这一历程由唐代安史之乱、宋代靖康之变得到强化。长江流域的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具有了深度的交融,经济上也逐渐形成了“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韩愈《送陆歙州诗序》)的局面。明清两代长江流域尤其是江南地区扩展了优势,“文化产出”与“衣被天下”同步增益。长江,这一天造地设“限南北”的天堑在这一时期被一次次跨越,长江文化由此得到淬炼、提升。可以说,中华文明始终发展而未曾断裂,家国山河保持完整而未曾分离,久远、深厚、强大的文化基因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长江地理的“居间”接应作用和长江文化的“调适”影响不可忽视。

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近现代迄今不足两百年,却是长江流域变动、变革最为深刻的时期。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江面上的英舰皋华丽号(HMSCornwallis)上,清政府钦差大臣与英国代表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之后历史风云在长江流域激荡。侵略与抵抗、屈辱与雪耻、挑战与应对,构成了近现代长江历史的旋律;在这一历史旋律中,长江文化得到洗礼,经受了从被动到主动的重构。

长江,是历史演变的载体,历史前进的条件,其本身也构成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时间的轴线在流域空间延展,连接起了人类东方大地的古与今。其奔腾数千年所涵养、激扬的长江文化,使中华文明的内容更加丰富,使中华民族的根基更加坚实。

长江文化的精神特质

长江从源头算起总长6300多公里,而从岷江口起至入海口为2300多公里,地理区域大体分西、中、东三个板块。各板块自有其自然地理特征和文化特征,但总体而言,长江文化可以看作一种基于长江流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具有南北居间意义和陆海联通特点,经悠久历史演变而积淀、层累的文化体系。

也正因为长江流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当复杂,故对长江文化作某种精神特质的概括很难周延,然而在诸多特殊性中总能抽象出一些共同特质,比如宏远、竞进、开放、包容。

宏远,是一种寥廓广漠的地势气象,也是一种深厚宏大的历史格局;竞进,是大江奔涌的自然生态,也是变动不居、唯进而适的人文生态;开放,是旷宇叠波的“大陆—海洋”型地理环境,也是周流六虚、百川向海的社会风貌;包容,是接纳南北、通贯东西的水脉物候,也是刚柔并兼、异同相易的人间气度。这些都涉及“人地关系”,正如梁启超在《近代学术之地理的分布》中所论:“气候山川之特征,影响于住民之性质,性质累代之蓄积发挥,衍为遗传,此特征又影响于对外交通及其他一切物质上生活,还直接间接影响于习惯及思想。”布哈林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有相近的表达:“对于人来说,他的环境首先是他所生活于其中的人类社会;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外部自然界就是环境……在环境和体系之间存在着经常的联系,‘环境’作用于‘体系’,‘体系’反过来又作用于‘环境’。”从这一意义上看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对于人的精神影响,最突出者是:宏远的抱负激发了竞进的态度,竞进的态度促成了开放的意识,开放的意识需要包容的襟怀,而有容乃大,成就了长江流域人民克服困境,利用优势,不断发展,走向繁荣。

阐释人地关系,是建立在人是有思想的生命体这一认识上的。人的生命体与外部环境形成的是“两相须”的对应,其相互作用不仅使人受环境陶冶,同时人也能够改变环境。由此我们认识长江文化,既要看到长江客体的自然表征以及对人的性格、情怀的濡化力,又要看到人作为主体改变长江环境后的“人文化成”性——简单地说,即长江“化”人,人亦“化”长江。而所谓精神特质,更具有鲜明的实践面向和行动意向,体现在人的具身实践和具体行动之中。脱离了人参与之实践、付诸之行动,是无法理解长江文化及其精神特质的。

长江文化的当代价值

浩瀚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历数古代文明成果,与长江有关的比比皆是;回望古今风流人物,受长江文化哺育的不可胜数。长江,是东方大地上丰厚的自然财富,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李白《送储邕之武昌》)。绵历万年,兴亡纷纶,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都被长江忠实记录。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应充分重视长江文化的水文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集中体现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而关键在于水文。长江水文直接影响了气候、地形、地质,决定了自古以来的耕作活动方式和经济发展格局。以长三角地区来说,之所以较其他区域有一定的优势,与襟江带海而湖河棋布的水文环境紧密关联。湖泊为之肺腑,长江、运河则为动脉,其中长江是一条主动脉。今天这条主动脉不仅影响着长江流域的生态,作用于长江流域整体规划、沿江城市群建设,而且直接驱动大开放的格局,嵌入“一带一路”的蓝图。因此,水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弘扬长江文化的重大命题。

其次,应充分重视长江文化的思想价值。古代长江流域的哲学家对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知行圆融智慧、先忧后乐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近代长江流域中西文化汇聚碰撞,有识之士兴起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进行思想探索;在现代长江流域的历史上,更有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建立、南昌起义创立武装力量、抗日战争转战大江南北、解放战争百万雄师渡大江等革命实践;当代长江流域在改革开放中又涌现出一批立于潮头的探索者。可以说,长江文化是一个思想宝库,其中的精华,于今仍是精神标志。

最后,应充分重视长江文化的文脉价值。“兴来逸气如涛涌,千里长江归海时”(李颀《放歌行答从弟墨卿》),长江流域自古学术文化与文学艺术英才荟萃,从上游巴蜀、中游荆楚,至下游吴越,学者文人创作宏富,超迈天下。既有性灵化、直觉性的各种文体抒情叙事作品,亦有名物训诂、典章制度、史实考证的朴学著述;琴棋书画、医农工商、建筑园冶,其门类甚广,流派纷呈。如果说书院与社团众多表征了中古和近古长江文化兴盛的话,那么报刊社、印书馆在上海和沿江各地的创办则显示出近现代长江文化的崛起。赓续千年文脉,使长江文化流传生新,是当代人应有的自觉和作为。


版权所有: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网©蒙ICP备19002624号-4

技术支持:内蒙古云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